嬰兒身心發展,專家怎麼說?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分享三則嬰兒身心發展的新聞。

首先,很多父母都曾煩惱,該讓嬰兒仰、側或趴睡?從前華人社會,要孩子仰睡,聲稱「長大會變富貴」,後來發現西方人臉頰較扁平俊美,認為是嬰兒側睡之故,因此很多台灣人開始讓嬰兒側睡。

最近美國兒科醫學會卻建議嬰兒仰睡,因為嬰兒為順利出生,頭顱前後方預留發展餘地,後方約半年長好,前方要9到16個月。仰睡給頭顱前方骨骼發展空間,而趴睡可能惹來窒息,側睡對不會翻身的新生兒太艱辛,家長有視覺死角。

可家長又在乎孩子臉型,所以專家建議買中間凹陷,狀似「甜甜圈」的仰睡枕,讓臉兩側受壓,避免臉頰肥胖。

第二談游泳。台灣父母多等孩子進小學再教游泳,但很多英國父母,卻在嬰兒6週大,就送去游泳。如何教嬰兒換氣、踢腿嗎?其實不必教,因為嬰兒在母體,有9個月待羊水內,所以一下水,咽喉聲門自動關閉,以免水進氣管。

早學游泳何益?嬰兒肢體由大腦指揮,所以游泳能活絡大腦對環境的反應,亦可訓練肌肉,促進心臟發育,提高肺活量、助消化。但非送嬰兒至一般游泳池,英國有嬰兒專用游泳池,溫度合適也加氯消毒。

第三談嬰兒心理。大人會覺得嬰兒好騙嗎?據最近加拿大的大學研究,13到16月大小孩,已知大人使詐。他們找空容器,讓研究人員往內看,臉露興奮,嬰兒伸手往內摸,發現是空的、被騙了。

研究者再用前額去碰燈泡開關,臉露興奮表情,多數小孩就不跟著做,因為已對此人失信任,顯示信任感,早存人心。因此女人在老公外遇,信任感消失後傷害大,被朋友背叛也是重傷害,因為此感覺與需求,從嬰兒就帶身上。

除信任感,嬰兒也有正義感需求。我們看連續劇,第1集見好人被欺侮,劇情突結束,隔日就想看續集,再看不到壞人的報應,就一直看,動力即來自正義感。因此大人的身教重於言教,耳濡目染下,孩子的正義、信任種籽,自會發芽長成品格大樹。

孩子的網路禮節,教得來嗎?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詩人侯吉諒曾收過一封匿名,似來自科大學生的電郵,要他提供一首詩的時空背景,以寫作業。詩人貼信於部落格,感嘆學生不先介紹自己,問幾行字卻要人寫一堆,很沒禮貌。

該文經媒體轉載,獲廣泛迴響。不管名人或老師,常收到冒失信,對網路禮節都搖頭,但如此行為,是如何養成?

第一個原因是網路有匿名性。若署真名會用心寫,讓他人留下好印象,現在學生在網路論壇發表,可用假名,久了成習慣後,用真名寫電郵,也可能隨便。

第二個原因是電郵免費。過去寫信向人請教,得買信紙、信封,親筆書寫後貼郵票,付出時間、金錢,若對方不回即落空,所以用詞會禮貌。

第三個原因是學生將人性資料庫化。過去我們當孩子,作業不會請教人,若別人不教,就交不出作業,慢慢學會請教禮儀。現在學生搜尋網路資料庫後,不必向資料庫道謝,習慣後也易把人當查詢對象,忘了禮貌。

第四個原因是位階消失。在真實社會,老闆對員工、老師對學生、專家對一般人等,都有位階。在網路上,所有人皆ID,學生習慣平等氛圍後,不易特別看待詩人,甚至視為網路角色扮演遊戲的「詩人」。

科大校長向詩人道歉,說要教導網路禮節,但學生匿名,能確定是他們學生嗎?校長要加強教育,但網路禮節能教嗎?我們將禮節分兩類討論。

第一種是對等式禮節,比如與人問好,說謝謝、道歉,或者鄉下人碰面會問吃飽沒等。此禮節易教,學生學後,與人打招呼、微笑,有愉快經驗後成習慣。

但教此禮節,孩子與人在網路熱情打招呼,卻收不到眼神回應,未生熱情,禮貌難成習慣。相反地,孩子在網上罵人,卻不會被白眼,眼神制約消失,如溫水青蛙,漸漸適應熱諷文化,最後可能出口成髒。

第二種禮節是在確立地位,像在軍隊遇長官要敬禮,宗教儀式要跪拜,開會穿西裝、打領帶等。穿著正式或說課套話,讓自己不舒服,但不如此做,會被團體排斥,產生制約力。在網上,團體制約不見,學生在一個討論群組被排斥,就去別討論群組。

與詩人寫信的學生,或許覺得詩人不回,找別人問就好。學生拷貝問題,到處向人問很省力,或許他在不同群組都丟同樣問題,詩人僅其中之一,自然覺得何必寫尊重、落落長句子,花精力又壓低自己,讓自己難受。

當學生有此心態,網路禮節難教。所以,禮節仍要從生活學習,因生活中不匿名,會重形象,教了才有用,而且生活中有眼神互動,孩子發現應對進對,是愉快經驗,再教網路禮節,才會有感覺。

A片女優當公益偶像、高中生掌課綱委員,誰在帶頭亂台灣?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AV女優悠遊卡事件延燒,波多野結衣登台媒首版。日本A片大廠,當然知道女優登首都悠遊卡封面,會惹來爭議,但樂得賺取無數免費廣告,讓波多野結衣炒作到中小學生盡知、培養未來粉絲。A片大廠搞行銷,一毛錢都不付,還能從北市府拿「授權金」。

「北市府給AV女優多少授權金?」議員與媒體怎麼問,市府官員緊緊保護黑箱,不肯透露納稅金流向。「波多野結衣是誰?」柯文哲在黑箱外擋追問,悠遊卡董事長也說對決策事先不知,但表示仍將續發「天使卡」,讓女優天使化,繼續替A片廠行銷。

如此付錢辱國,讓日本人看扁台灣的黑箱,無人要打開嗎?反黑箱學生呢?

反課綱學生今日正忙於衝撞國家教育研究院,要求在課綱委員會中,增列高中生為委員,「否則將再佔領」。但由誰代表高中生呢?反課綱學生當然希望從他們中挑選,但為何十幾個人可代表所有高中生?他們有經過一票票選出嗎?

或者說,為何高中課綱委員,須由未成年高中生擔任?那麼國中課綱委員,也要由國中生擔任,國小課綱也要小學生去編嗎?「有責才有權,」學雜費、生活費仍由父母血汗錢出,甚至出門可能還得父母接送的高中生,憑何要到這些權?

因此教育權力,絕非下放到中小學生,而是要下放到繳稅、繳學費的家長。衝撞教育部贏了「名」,自然想衝撞教育研究院再得「權」,成人世界的名、利、權遊戲,提早進入青春校園,真的對孩子好嗎?

從聊「知書達禮」,到聊如何變「美女志玲」,到聊向「暗黑志玲」波多野結衣看齊,賺大錢又登同學手中悠遊卡封面成「公益偶像」,中小學生文化走向,真的走對路了嗎?仍在背後挺柯府、挺高中生的黑手請鬆手,莫把台灣未來鎖入黑箱中。

不買新手機砸客廳,台灣中學生怎麼了?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三峽某國中生,因母親不買新手機給他,拿榔頭砸客廳家具與電器,母親邊報警邊說:「半年前才買手機,不能買」,少年卻反嗆:「不管啦!我就是要」,作勢拿榔頭要砸爸媽結婚照。

警察即時到場,挽救結婚照,卻救不了親子裂痕。少年向警察哭訴認錯,母親仍提告,以教訓孩子。可孩子半年前才買手機,為何非買最新的不可?孩子變奢侈了嗎?

走入中學校園,聞到奢侈氣氛瀰漫。手機沒壞,跟家長吵著換;染燙頭髮數千元,沒收入仍強要,數月花一回、所費不斐;不再帶水壺上學,學生帶錢,換成桌上飲料,一瓶接一瓶喝。

「搶救地球,要過簡樸生活,」環境教育列車入校園,講員忙宣導,但見台下奢侈模樣,還覺得降溫地球有望嗎?

「人為何有奢侈心?」坐捷運到淡水,窗外出現塞車陣,「坐捷運可方便到老街,為何開車?」我問。也許有人闔家出遊,逛完老街要去北海岸,只得開車。「那為何一定要買名牌車?」我再問。

「面子吧!」捷運對座淑女,名牌包貼膝,以自信臉孔回答。在台灣宴會場,淑女提包包入場,像參加名牌競逐賽,「我輸了,」一位淑女眼紅她人包包,內心盤算著要男友,等下載她去血拼贏回面子。

宴會結束,男友到地下室開車,走過一排賓士車,沿途細數車子型號,赫然發現自己車最老舊,「明天,要去牽部新賓士,」男子邊開車邊說,想挽回面子。

面子對上面子,是場軍備競賽,數鈔票的是武器供應商。

可悲的是軍備競賽,從成人聚會,走入青春校園。中學生人手一機,很多學校不管,或者說不敢管,因上課滑手機沒收,動輒被學生團體抗議侵犯人權。「管太多,要讓學生佔領校長室嗎?」一位校長說。

「美國最先進的紐約,直到年初才開放高中生帶手機入校園,」我跟台灣高中生說,他們臉露不信,不信夢中的美國自由天堂,直到去年仍在校門裝金屬監測器,防手機進入。紐約今年鬆綁是怕家長聯絡不到孩子,但限制仍多。

當學校不限手機功能,愛面子的青少年,就玩起成人軍備競賽。「同學手機比我新型,」少年哭訴,手機對他的意義,竟是名利戰場的武器。

從手上武器,玩到了頭上的髮。從前高中生,穿著制服、頭髮剪齊,即使家財萬貫,到校仍與貧寒孩子同模樣。髮禁解除後,金錢確實可買美貌,美貌也許帶來青少年最在乎的愛情。

許多中學生頭髮燙了又染、染了又燙。有的家境佳,也許不在乎鈔票;有的家庭窮,在爭面子誘惑下,以劣質品傷髮質,進大學後卻後悔。「非要返回髮禁年代,但在自由發展時,可在染燙間做點限制嗎?」有人問。

「不行,」教育、人權及某些特定家長團體站出來,憤怒阻擋,認為只要略微管頭髮,即妨礙學生多元發展。「該多元發展的是髮下思想,不是頭上的髮吧?」我想說。

「家長選擇某私立學校,私校略管孩子頭髮、手機,可以嗎?」有人問。「不行!」教育、人權團體的吼聲更大。可我知道很多英美傳統私立中學,學生從衣服、頭髮到生活,皆要符合該校傳統,比台灣任何私校還嚴,很多孩子卻引以為榮,搶著要讀。

「這些學校侵犯人權!」有人說。若有學校嚴格辦學,有學生、家長選擇該校,其它團體憑何干涉?很多家長、學生在乎學校是否認真辦學、有愛心,氣氛是否像個家,而非教育、人權團體關心的「夠自由開放」,這種家長與學生的選擇權,難道不是更高的人權嗎?

學生要「權」不要「責」,台灣未來夭折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一、

「生不如死,」八里塵爆燒傷的女孩,在病床點字向父母喊痛。字刀割過父母心坎,已肝腸寸斷。曾帶學生服務兒童病房,常見很相似的,一臉風霜、兩眼無神的父母,守著病床,為孩子流淚。

這是台灣,有著全世界最好的父母。多年來關心教育,因為家長眼神的殷殷盼望,像千斤重擔壓我肩上。五年級父母,成長於守孝道、重責任的砂壤,卻在強調自我、解放自我的潮流中,緊握親情線怕孩子被帶走,直到被罵老舊。

「萬人嘶吼全彩狂撲,最瘋狂派對錯過絕對後悔,」呂忠吉的彩色派對誘惑孩子,許多父母卻不知孩子被帶到死亡線。在強調自我、解放自我的潮流中,呂走前鋒,當政府不核准活動時,動輒抬出「人權」抗爭。

「我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?」呂忠吉是「同志權益促進會」發起人,2013年同運大遊行,還呼喊娛樂禁藥合法化,以在轟趴助興。

「我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?」謝和弦演唱會巡迴到十多所高中職,對未成年孩子高喊:「性愛是享受,不是罪過」,現場發送保險套,鼓勵勇敢去做。

謝和弦與唱片公司的錢賺飽飽,台下孩子照做後下場無人知曉。呂忠吉彩色派對,帶孩子往前衝,他則知道早晚會出事,早於去年脫產,讓受害者求償無門。

解放自我的潮流,來了又走,留下塵爆燒傷的女孩,點字向父母訴苦。所幸,父母還守在守道德、重責任的老舊砂壤,為孩子善後。強調自我、解放自我的潮流,來了又走,留下一批嬰兒,在棄嬰中心的門口,還有人願短暫收留。

去年,我仍每週末至棄嬰中心,陪瘦弱Baby玩。在強調自我的台灣,玩弄女孩的多,負責任的少,願領養棄嬰的家庭更少,幾乎都遠送美國,往往是天人永隔的悲劇。「男人的激情會走,」許多父母以生命經驗叮嚀女兒,卻敵不過強調享受的解放潮流,只能從緊握親情線到漸漸鬆手。

二、

「我們不喜歡,有什麼可以?」

從中途之家、棄嬰中心的服務,逆流而上,到接觸高中生,赫然發現新浪潮襲來,撕裂台灣的政治運動,已滲入高中,在解放自我後,演化為解放他人的潮流。

「不能守於高中校園外,給青春期孩子淨土嗎?」我到至高中演講、宣揚理念者的臉書留言,隨即被封鎖。也許他覺得禁臠即將到手,畢竟一個學生勝過百個兵,學生當前鋒有犯罪豁免權。

這是台灣,在教育團體壓陣下,學生永遠不會錯,錯的一定是老師、學校、社會,因為他在學習。這是台灣中小學校園,教室像菜市場,學生說話無人敢管,連來自日本的左藤學教育大師,都覺得台灣教室太亂了。

這亂,還亂到台大醫學系教室,化成上課吃雞腿、穿拖鞋、聊天,讓評鑑委員驚嘆的台灣式明星大學教育。所以,不能先討論教育解放潮對孩子好或壞,就急於帶孩子去改造社會嗎?不能在學生「人權」高漲時,先教他「人責」嗎?是的,有權就有責,連學生也不該例外。

「我們爬牆進教育部、進部長室,但我們沒拿走東西…」學生辯解沒錯。那陳為廷在公車、校園多次襲胸女孩,女孩沒少塊肉,也沒錯嗎?學生知道在所嚮往的自由美國,如此行為,警察射殺他後絕對無罪,即便他是學生嗎?

有權就有責,要權的人該想清楚,即便學生。日據、國民政府時,許多台灣民主運動先驅,知道抗爭後會坐牢或殺頭,仍勇敢前行,這是為理念負「責」的表示,不是像現在年輕學生,沈醉於媒體曝光,一聽可能坐牢便嚎啕大哭。

「他們還是學生,當然會哭,」有人說。那麼,誰將他們當人肉盾牌推上政治戰場?反課綱的成人不能自己出面,展現爭權也負責的民主風範嗎?

三、

政治運動須從高中校園退潮,而非在「黨政軍」退出校園後,爭相到校卡位。學生「人權」的浪潮,須迎向學生「人責」的岩礁、接受制約,非愛起什麼浪花,就起什麼。校園不能廢體罰,也同時廢了「因果論」,讓學生不必承受惡因所結的惡果。

因為在捷運隨機殺人的鄭捷是學生,砍女友47刀又當眾性侵的張彥文是台大碩士生,殘忍殺害同窗好友的是高醫高材生 … 在因果律混亂的校園,教育出來的孩子行凶越來越殘忍, 但到法院審判時,又越來越懦弱,知道人權,卻不敢面對殺人的人責。

在政治惡浪、自我浪潮褪退後,道德文化須在校園重建。我們不是西方社會,不是那種父母年長就送養老院、子女從不探望的社會。我們身上流著文化血液,父母對孩子付出,孩子感恩父母,不是過時的思想,而是讓文化綿延數千年的命脈。

我們早期的校園,老師們常無私付出,甚至暗中濟助清寒學生,家長尊敬老師,學生感恩師長付出的文化,不是過時,而是讓這片土地充滿人情味,讓生命感動的元素。

我們需要這些溫情元素,也許在聽聞八里塵爆燒傷女孩「生不如死」的點字,我們會有悲情,但我們也懂得化悲情為愛,為她祝福為她祈禱,關心受傷孩子,也關心在旁受苦的父母。

我們更記得學會這樣的愛,常是在單純的高中時期。那時沒有藍綠政治顏色的對峙,沒有「享受做愛」這種物欲的吶喊,只有交心、談心與夢想。各路政治人馬,請別為了爭地盤毀了青春校園。

網路如虎口,家長如何管小孩?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新竹有男子在網路假冒高中女生,結識一位小六女生後,誘騙她要提供裸照,否則便絕交,男子收到後貼至色情網,仍續恐嚇;還有一位有性暴力前科的男子,認識少女、騙取個資後,威脅發生關係,否則要她死。這是兩則網路交友安全新聞,過去也反覆發生,讓家長很擔心,如何面對網路風險?

對於那位小六女生,現在小學在中年級就已經在教如何上網、用臉書等,小孩比家長厲害,家長難管。雖然學校說有配套,同時在教網路素養以保護孩子安全,但網路素養怎麼教呢?像那位男生偽裝為高中女生,所以「網路素養」要教孩子,隨時懷疑別人說話真實性?

這可以教,但違背小孩純真本性,而且教成功後,小孩常懷疑別人言語,是否更麻煩?該男生先傳裸照給小六女生,但那是從網路抓的,卻要小女生照做,所以網路素養要教小女生別信任別人,去網路抓裸照寄回即可?可小孩是否就學會說謊,以後會拿來對付父母嗎?很多學者鼓勵孩子上網,再教他保護自己,其實很難。

再看第二位少女,她在網路與男生聊天,聊到很開心,後來洩漏名字、學校,男生就威脅她要發生關係,不然殺她。所以,我們應教學生,在網上別透露真實資料,用假資料就好?

但青春期女生,上網就為找人聊天,發現能與人交心,卻要她別透漏自己是誰,其實很難,因為她上網就為發展心靈親密關係,未料男生要發展肉體關係。網路素養可教她在網路更久再透露身分,但要多久?過一陣子,就沒問題?也是有網路聊天很久再詐騙或性侵的前例。

所以,我們應教孩子,交友先從身旁同學、親友小孩做起,而非從陌生網友做起,比較實際。

網路交友,最大風險是因大家用假名,像剛剛那人有性侵前科,但女生不知。所以最近有些團體推動實名制,讓大家用真名註冊,其實臉書因同樣理由,早推動實名制,讓臉書上多用真名,可這也有風險,會讓個人行為、說話都被記錄。

現在很多公司的人資,招募新人時,會上臉書找資料,看他過去在校是否常批評老師、學校,可能就不用。在網路,什麼都實名發表,等於個人資料亂竄,後果難料。另外,技術上也有困難,中國大陸推動實名制,乃靠國家「長城」系統守護,台灣要對世界開放,無法仿效。

更早之前,政府與民間都曾推動網站分級,但電視就幾台,有人可監看,網站這麼多,無人力去查分級有無落實。今天有分級,明天可能沒有,誰也搞不清。另外,即使能把台灣所有網站分級,也無法去分級國外網站,更無法管什麼人上什麼網站?

分級也只能管內容,像新聞中人騙人的人際互動,分級制管不到。目前家長只能從入口把關,也就是買電信守門員、設上網時間,另外也不必太早買智慧手機給孩子,增加認識陌生人機會。孩子用一般手機就好,等大一點,再給更多資源。很多人急著要小孩接觸網路,認為「早起的鳥兒有蟲吃」,但別忘記「早起的蟲兒也會被鳥吃」喔!

孩子的未來,決定於他會「合手感恩」或只會「伸手要」?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大學生怕失業,但若有人在公司當主管,應知現在人才多難找。以我所在的資管電商領域,如PChome的詹宏志所言,人才荒的缺口逼近20萬http://tinyurl.com/q52o76o,卻仍尋不到人。

許多人將失衡歸咎於學用落差,但這幾年寒暑假銜接就業,我寧可相信是「品格落差」。有家大公司招新人,送20人赴美受訓,學生返台後新鮮感消失,幾乎都離職。「沒有感恩心,」主管摸胸口,氣憤地說。

在道德教育崩解的台灣,「感恩」已從新一代口中消失,取代的是「自我權益」、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」。學生集體擴大自私性,企業就集體不願栽培新人,「給我可栽培的人,」主管跟我說,我戒慎恐懼地接下話。

搜索腦海中人影,合手感恩的學生越來越少,伸手要的學生越來越多。送一個孩子去實習,她轉三趟車上班,從不遲到。起初不懂技術,會主動找工程師學習,懂得寫卡片說謝謝,讓人樂於教她,幾週後技術就上手。品格無落差的孩子,會有什麼學用落差?

技術隨時進步,企業從未要學校教孩子到什麼都會,但要教出態度佳的學生,可惜態度也是最難教的。這幾年,從大四到大一尋覓可用人才,發現人格在入大學時幾已定型,「合手感恩」與「伸手要」的人格其實形塑於高中。

國中畢業後,孩子會經歷青春叛逆期,在迷惘人生尋找新方向。如果老師不是無私付出,而是自私自利,也會帶動班級氣氛,讓感恩的手,開始伸手憤怒地要,甚至手指向別人罵。

很可惜,台灣高中文化卻在腐化中。在公立高中,很多老師早放棄眼前學生,不願多與學生聊天,反將多數時間拿去拼學位,期待能以博士級月退休金養老;在私立高中,很多老師在校方追求明星大學升學率的壓力下,眼中所看的學生,只有分數,而不是個活生生的人。

因此,我想跟家長說,請慎選高中,注意在孩子成長關鍵期,學校教育如何影響孩子人格。感恩型人格,一定會讓孩子將來找到好工作,甚至結婚後,也會懂得感謝另一半的付出,擁有幸福家庭。

若家長只看高中教師學歷、明星大學升學率,別以為孩子進明星大學就高枕無憂。台大碩士生、高醫高材生的情殺事件,只是在道德崩解潮流中,冰山的一小角。當孩子人格長成冰山時,很多家長才會發現,早錯過以真愛融化的關鍵期。

p.s. 國三生已填志願,就請「愛我所擇」;國二生還有一年時間,請家長多打聽,「擇我所愛」。

中小學生視力退化、能力弱化,前途無亮?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教育部曾統計,小學生5成視力不良、即兩眼視力未達0.9,國中生7成3近視。台中市國中生視力不良率8成、全國第一,花東、屏東、雲林等較鄉村縣市,學童視力較佳,但最佳的台東,小學生視力不良率也有3成、國中生5成半。

眼科醫師憂心依此趨勢,很多學生會高度近視,將來可能視網膜剝離、黃斑部出血、退化率倍增,成為失明的不定時炸彈!怎麼辦?家長大概知道,孩子看電視、電腦、手機太久,但要讓孩子雙眼離開螢幕,又如此難。

以前小孩也會看書,況且那時燈泡低劣傷眼,不像現在有保眼電燈,為何現在視力惡化更嚴重?從前老師教孩子,看書30分鐘放下書本、看遠方5分鐘,很多孩子照聽照做,眼睛能休息就不至太惡化。

現在能要小孩用電腦30分鐘,休息一下嗎?多數家長會搖頭。上網打遊戲,暫停五分鐘再回頭玩,主角早被怪物吃掉,很多孩子在遊戲叢林征戰一晚,眼睛自然受不了。不打遊戲而用臉書,很多朋友在上面、隨時待回應,也難抽身。即使一個人瀏覽網頁,也常虛耗很久而不自知,因為網路佈滿太多誘惑。

許多地方教育局驚覺問題嚴重,因此每年檢查學童視力,但檢查後又如何?而且各地政府還在推動教室E化,很多教室用投影機、電子白板,很多課程也用電腦,有的城市甚至推動電子書包,但不管電子書包是ipad或其它平板,仍是電子螢幕。

學童在校看螢幕,坐車滑手機,回家又看電視、電腦,眼睛如何受得了?所以談視力保健,得從減少接觸螢幕與沈溺網路、多接觸大自然及人眼做起。

讓學童雙眼接觸人眼與大自然,不只為保護視力,也在保護基本能力。企業大老曾提及台灣不只技術人才斷層,業務人才也斷層。我們每年培養這麼多企管、國貿系畢業生,不能當業務嗎?

他們專業知識夠,但業務需要閱讀肢體語言的能力,是現代畢業生最缺乏的。與客戶談事,談到對方生氣,很多業務仍無知覺,這不能等對方開口說,得靠自己閱讀情緒的能力,而能力要從小,從接觸人、接觸別人眼神中培養。常看螢幕,辨識能力就會「用進廢退」。

現在流行讀心術的書,告訴年輕人當對方手怎麼擺、腳怎麼放時,內心想什麼。這可當參考,卻不能取代辨識能力,像學英文不能靠背文法就說得流利,因為每個文法規則都有例外,每個肢體語言規則當然有例外。

從與人接觸中學辨識肢體語言,更關乎孩子「超語言」的能力。常說的中文單字僅幾千個,但眼睛有數百萬個細胞,跟另雙眼接觸時,有數億種感覺的可能,豈是有限字彙能表達,而這些感覺是在發展人的感性能力,因此古人才會說眼睛是靈魂之窗。

因此在學校,老師應常直接面對學生說話,而非將自己當投影機播放員,避開與學生眼神的交流,上課時更應將學生圍成半圓形,讓學生聽課時能透過同學間的眼神共鳴。

家長在家,也應盡量讓家人圍桌吃飯,創造眼神與生命交流的機會,即使看電視,也別排成一排盯著螢幕,而該圍成半圓讓眼神接觸。這不只在保護孩童視力,也在發展人際與交心能力。電腦螢幕讓人天涯若比鄰,但別讓比鄰的家人,內心越來越像天涯般遙遠喔!

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我捲曲在一個密室裡,那個黑漆漆的水鄉澤國,肚子上的臍帶餵養我的靈魂,我不知道臍帶的另一頭是誰,但是那些養分、水分都是無限的語言,訴說著這外頭另一個人對我的愛,語言裡沒有符號,只有無止盡的付出。

我從這個密室掙脫出來,想要探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,我的掙脫,卻是擠帶線另一端那個人的苦楚,那撕裂的痛苦,像刑台上的酷刑,一吋吋地折磨她就要崩潰的肉體與靈魂。

在她快要崩潰的時候,一雙手把我的頭拉了出來,我聲嘶力竭的哭,她的哀嚎聲卻下了休止符,好似重刑犯在斷頭前被救了下來,有著生命再生的喜悅,兩片刀子,剪斷了我肚前的擠帶,也宣告我的到來。

我躺在保溫箱裡,握緊拳頭,連睡覺都肯不放鬆,除了餓了會哭喊要喝奶外,每天多是在睡覺,矇矇間,眼前有微弱的光,我想要睜開眼,光線從眼皮透了絲毫進來,我又閉了起來。

躺了幾天後,爸爸,你終於來看我了,在密室裡跟媽媽用交互的心跳,訴說著兩百六十多個擔心與煩躁的日子,你不會了解的,因為那個臍帶沒有連到你的身體上。

掙脫密室的痛苦,你也不會懂的,即使你在產房外聽到陣陣的哀嚎聲,聽到跟感受到就是不一樣,但是現在,你來了,將你那溫暖卻又陌生的手指,伸進了我的掌心裡。

我的手掌緊緊握住這突來的手指,怎麼也不肯放,可是你怎麼對媽媽說:「嘿!這小孩剛出生,就這麼沒有安全感啊?」然後就甩開了我的手。

爸爸,你誤會我了,你說從沒有人教過你電腦,你用滑鼠一點一點的對著螢幕上有趣的東西按,在摸索中了解了電腦的世界。老爸!我也是用我的手,不停地握東西,開始認這識這個世界的。

我除了會握東西外,也很會含東西,任何東西到我嘴上,我一定把它含的緊緊的,這是老天爺在我來到這個世界前,要我帶在身上的工夫。

即使是三腳貓的工夫,如果勤加練習,也會成大器的,我還依稀記得,滿月的那一天,無意中,我把手指放入口裡滑了出來,然後我就一直不停地反覆做,直到你把我的手拉開。

爸爸,你剛學打高爾夫時,同一個姿勢可以不停地練習,直到熟練為止,我也是這樣在練習手指跟嘴巴的能力,卻被你認為是壞習慣,你說公平嗎?

時間過得真快,幾個月過去了,我躺在搖籃裡,用手中的棍棒,打擊搖籃上你送我的玩具,玩具動了,我更加用力打。

知道嗎?我經驗到一種控制感,那是你在海邊開著你心愛的車子,方向盤一打,車子完美掠過狹灣的控制感,爸爸!你在海邊開車翱翔,可曾想到我打著搖籃上的玩具在翱翔嗎?

又過了幾個月,我踏出了生命中的一大步,我想拿我的鈴鐺,卻被你那粗壯的手臂,擋住了去路,我推開你的手臂,拿到了我心愛的東西。

「一大步?不過是拿到個鈴鐺罷了。」你心裡頭是不是在這樣想?

可是我學會了解決問題耶!人類由洪荒走向文明,不就是靠著解決問題的能力?人類想要渡河到對岸,看到滾滾江水,於是就發明了船。

人類想到海的另一頭去,為了克服那漫長的路程,發明了帆船;海風捉摸不定,人發明了輪船;船開的好慢,所以人類就發明飛機。

人類在地球遙望天上的月亮,推開了所有的科學障礙,終於踏上了月球的土地,才有了阿姆斯壯的名言「這是我的一小步,卻是人類的一大步。」當我遙望著遠方的鈴鐺,推開你的手時,我也是走出一大步,你說是嗎?

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小孩,有著與生俱來想要克服問題的慾望,我想這就是你眼中的調皮吧!幾年以後,有一次你三番五令的警告我,你離開房間後,不准我爬上梯子去拿櫃子上的東西。

知道嗎?當你這樣跟我說的時候,你在暗示我「這個問題很難喔!」,於是我想克服問題的基因就開始作用,你回來狠狠地打了我屁股,讓我大哭一頓,我不禁想到阿姆斯壯調皮地登上月球時,老天爺怎麼沒有打他屁股呢?

常常,我是靠著模仿來克服問題,我記得一歲多時,您把我心愛的鈴鐺放在空盒子裡,上面只有一個小小的洞,我倉惶的不知道怎麼辦,剎那間,我把我的嘴巴,張開一點,慢慢的張口,到完全地張口,我想到盒子的開口也是可以這樣子撐開。

於是,我把手指放到洞口,像嘴巴張開一樣撐開盒子的口,拿到了心愛的鈴鐺。爸爸,你常罵我,喜歡模仿,電視上播的什麼東西都要跟著學,我們沒有模仿,要如何克服問題呢?

當然,我們許許多克服問題的方法,在你們眼中是很可笑的,就像我快一歲時,你把鈴鐺從我的眼前移到書桌下藏起來,我跟著你的視線到書桌下去找到我的鈴鐺。

當你之後再把我的鈴鐺從我的眼前移到櫃子裡時,我發現鈴鐺消失在我的視線,仍然到書桌下去找,你對著媽媽嘲笑我的笨,其實每一個小孩都是這樣的,當「鈴鐺不見了」透過「書桌下找到」的方法解決後,我們就會再用同樣的方法。

像是我三歲時,有一次,我的鈴鐺丟在外面,要出去找,你說外面很冷不要出去。我回答你說,外面不冷,你打了我說:「這麼小怎麼可以說謊呢?」其實我不知道外面冷不冷,我只知道說了不冷後,就可以出去,我根本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說謊,其他的小朋友也不知道。

所以,不要把道德的帽子戴在我們頭上,我們不過是透過嘗試錯誤在學習,就像我從咿咿呀呀到學會一口流利的話,即便有時候說錯了話,你也是哈哈大笑,但在你的幽默與寬容中,我得以一點一點地進步。

這個犯錯的過程充滿了喜悅,直到我進了學校,拿到了考卷,出了一點小錯,發現出錯一點都不有趣,而是一百分少掉了一分的缺憾,惹得你的罵。

爸爸,你在乎我的分數,怕我將來的數學跟媽媽一樣,代數永遠搞不懂,那麼,你為什麼不讓我玩家家酒呢?家家酒裡,用一個玩偶代替爸爸,一個玩偶代替媽媽,兩個玩偶結婚,不就是最早的代數練習嗎?你都不讓我玩,要我以後如何懂什麼叫做 「x +y 」呢?

爸爸,你希望我數學好,將來能夠做一個科學家,所以每一次你念故事給我聽的時候,總喜歡更改最後的結局,白雪公主的故事,我已經聽了上百遍了,還是要你重複的講,你覺得我喜歡死板的東西。

那麼我想問你,當你聽著錄音機播放情歌時,為什麼聽了百遍都不厭倦呢?你有聽過歌手每次唱歌都改歌詞嗎?當你唱歌時,你融入歌裡的氣氛中,當我聽故事的時候,也是這樣的。

當你親口跟我說故事時,我不只經驗到氣氛,更經驗到了愛,那不是錄音帶的聲音可以比擬的,就像你結婚前親口對媽媽唱的情歌,勝過世界上任何名貴的CD,即使聲音再破、再難聽。

因為再難聽的聲音,也是爸爸的聲音,也是爸爸的愛,那是無法用任何東西取代的,媽媽的愛,是血肉相連的愛,從懷胎開始,便已經註定要連在一起,即使臍帶早已經斷了,爸爸的愛是大樹的愛,用強壯的臂膀,替樹下的窩,擋住了外頭的風吹雨淋。

但是,強壯的臂膀是不是有時候可以溫柔點?爸爸,你很少抱我,你知道嗎?你說要訓練我獨立,但是你知道,你可能跟以前一樣,又誤解我了,在肢體的接觸裡,我經驗到了一種存在、一種安全感,讓我得以真正獨立來面對將來的任何困難。

那是在密室裡的安全感,那是媽媽懷胎十月時給我,小孩子成長過程裡仍一直需要的安全感。

格雷的50道陰影,催生更多色魔李宗瑞?

【文/路仁教授】

「施虐與受虐,彼此歡愉,有何不可?」在抗議性暴力影片「格雷的50道陰影」記者會會場,「皮鞭愉虐」團體鬧場,有人褪去衣服,露出繩綁的赤裸身體,要旁觀者閉口。

「賣毒品與買毒品,彼此歡愉,有何不可?」我反問。況且毒品交易者,至少知道在買賣毒,若李宗瑞在夜店下迷藥給不知情女生,旁觀者不該發警語?

「格雷」原著熱銷,女性深夜捧書,沈醉文字迷藥。女性渴望真愛,如書中單純女大學生;女性有虛榮物欲,覺得追求者若似李宗瑞或書中男總裁富裕,也不錯。真愛與物欲混雜的餌在釣女性。在真實人生,被李魔釣起的女孩痛苦掙扎;於虛擬文字世界,女大生與總裁卻以幸福結局。

「格雷有很多言情小說公式,圈內人都知非實況,」皮鞭愉虐成員說,我點頭同意。格雷呼喚女性被愛需求,從童話中被王子拯救、從此過幸福生活,到少女言情小說的纏綿戀情,到成為熟女後,忽然讀這本書時體悟:「原來釣男人,要從此下手!」

「從此下手?」李宗瑞等色男訕笑,等著釣這些女人。女性軀體在床上滾了又滾,配合男性玩3P,甚至被綑綁、鞭打,痛苦哀嚎,男性激情過後,卻忙於搜尋下個女孩,未滋生真愛。「我對他那麼好,他最後會感動吧!」在當社工時,聽見一位婚前就被施暴的女性說。

「男性對女性好,有一天女性會感動,甚至因而改變;但男性卻不會因女性討好而改變本質,婚後仍是施暴男人,妳快離開他!」我分享兩性差異,她卻掩耳不聽,走入悲慘遭遇。「男女內心,是不同人類,」我期待兩性文學能架橋、促進了解,卻看見迷藥越賣越好。

煉製文字迷藥的「格雷」作者,其實是熟女,深知許多女性對愛情的渴望,深知她們在不知如何挽回男性真愛時的徬徨,因而放下真愛之餌,誘惑女性「為贏得真愛而勇敢失身」、「為守住男人的心而滿足所有控制欲」。

故事結局美好,但真實人生中,如此強烈控制欲的男人,卻不會因女性犧牲而改變;他只會是個將女性當成無靈魂之軀的李宗瑞。真愛從對等溝通開始,非從被男性鞭打、喚起男性動物性愉悅起。讀過或看過格雷的女性,請從陰影中醒來,莫誤了人生路!